当前位置:
首页 > 应急救援 > 应急管理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原则

来源:宝鸡市地震局 发布时间:2023-07-17 08:56

1.1 信息及时

信息是突发事件应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灾害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对下要收集信息,对上要上报信息,同时,本级政府也要对相关灾情信息做出响应。本节通过展开分析信息收集、信息上报和信息敏感度三项要素,阐述信息的及时原则在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过程中至关重要。

信息收集——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及时对于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处置来说,首先是要了解收集灾情信息,这就需要建立多种沟通渠道,比如电话、网络、人、无线电等,在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大多数通讯手段都中断,许多地方都是靠人力前往灾区收集信息,而当时未受重视的无线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玉树7.1级地震之后当地政府就吸取了汶川地震的教训,灾情最先通过机场的无线电上报给了指挥部,从而及时展开了相关工作。

信息收集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部分。美国政府在总结了“9·11”事件、新奥尔良洪灾等公共突发事件中信息传递不畅通造成严重损失的经验教训后,各地政府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紧急情况公众信息系统,形成了公共通讯系统、社区通讯系统和个人通讯的立体系列信息网络。当发生紧急事件时,政府发言人或有关机构通过立体信息网络中的电视、报纸、社区广播、宣传单、电话、警车通知、手机短信等不同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发布、告知、传输和收集、反馈紧急情况的相关信息。这样,既便于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组织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又可以及时有效地向公众通告紧急情况,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或错误信息流传而产生新的社会混乱和损失。同时,通过这些信息网络,还可以组织、指导公民开展应急自救。

信息上报——畅通信息报送渠道

地震灾害发生后,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并及时、准确、客观向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事件信息,为地震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信息支持和保障。上报灾情时不得虚报、谎报、瞒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信息的及时上报对于指挥部门的决策至关重要,因而上报系统的建设也必须配套发展。

《意见》中提出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h值班制度,居(村)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工作。要建立基层信息报告网络,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要设立安全员,并明确其信息报告任务,同时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相关信息。要建立完善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地区应急平台中的预警功能,要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街道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延伸;要着力解决边远山区预警信息发布问题,努力构建覆盖全面的预警信息网络。

地方政府的信息敏感度——对突发事件初始阶段的相关信息和情况及时处置

除了信息的收集和上报,本级政府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应抓紧第一时间抢险救援,及时做好先期处置。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敏感度,即对突发事件初始阶段的相关信息和情况及时处置。

1.2 科学应对

突发事件因事关安危、破坏性强,在处理时间上具有不可怠慢的紧迫性,本节通过先期处置、响应程度和救援行动这三项地方政府处置流程中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怎样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做到科学应对。

先期处置——地方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突发事件发生后,先期处置是地方政府应对的首要环节,在对灾情大小做出判断后,可以自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不需请示、不等上级政府指示、不等外部支援,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比如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做好安置工作;组织群众积极自救、互救,服从统一指挥。当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时,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

适度响应——既不能响应不够也不能过度响应。

应急处置中政府的响应程度与救灾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密切相关,所谓适度响应是指地方政府要根据灾情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既不能响应不够,延误了救援;也不能响应过度,浪费资源,影响救援大局。

科学救援——通过专业人员充分利用专业装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实现专业救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科学救援是科学应对的重要内涵,是指通过专业人员充分利用专业装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实现专业救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科学救援一方面指避免不顾科学地蛮干,造成受困者二次伤害。提倡使用科学救援方法、先进救援技术和装备等。比如小型空中搜索无人机(简称无人机)是抢险救灾科学技术的新突破。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在信息中断交通受阻的情况下,无人机可迅速越过高山河流,深入腹地进行拍摄获取灾情,及时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在玉树地震中,无人机成功实现了高原灾区首次航空摄影。

另一方面,科学救援讲求高度关注救援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国内外抢险救灾经验,特别是“911”事件、防治“非典”、汶川地震救援等事件充分表明在应急处置中应当注重保护救援人员自身,通过各种措施,如提供良好的技术装备、专业培训和心理训练,事先提供建筑图纸和危险品性能说明等方式,不断提高其正确处置和预防损害的能力。比如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就在每个救援小组中设立安全员,遇到余震等危险情况时,及时发出警示。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作为全国专业救援力量的先驱,在科学救援方面的经验近年来也在各省市专业救援队建设中得到了一定推广,地方政府应急响应中科学救援原则的贯彻,可以从中获得有效的借鉴。

1.3 以人为本

救人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来说,就是要以拯救生命、保证生命安全为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地方政府在应急响应中可能面临多重价值目标的选择,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则,并且是一定要先救活人。一切救援活动都必须服从救人这个唯一性目标,应急救援中不是不可以兼顾财产、环境保护,也可以预先准备应急恢复,但不应因此而对人员救治活动造成任何影响,在人员救援仍在进行情况下,如果提出多个行动目标和任务,不但可能分散力量与资源,特别会引起当事人和公众对救人行动原则的质疑,所以在应急响应阶段不必过早提出清理现场、恢复等其它目标和任务。

Ÿ从需出发

在临时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政府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相关响应。除了救人之外,在临时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政府从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相关响应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比如安置点的选择,食品、药品、御寒物资的提供等等,都要从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Ÿ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在应急响应中要考虑到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应对方式和方法


主办:宝鸡市地震局 联系电话:09173260828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01

陕公网安备610303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