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震害防御>震害防御

津沽大地“守夜人”——走进天津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4-03-28 09:28 浏览次数:

新华社客户端天津3月18日电(黄江林、郭文超)在天津市滨海新区第十三大街,有一座坐落在森林公园旁的紫红色小楼,这里就是天津市地震局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这座建于2008年的监测站,有20多名工作人员默默坚守在台站巡检、仪器运维、流动监测、值班值守等岗位上,全天候守护着一方平安。

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孙晶岩说,该站承担着天津市区、滨海新区等共计12个区以及渤海海域等地的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地震预警站点维护等任务。为做好地震监测,所有地震台站必须确保观测数据连续、稳定。同时,还要将观测仪器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相关部门,为专家研判分析地震活动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这就要求一年365天,无论节假日还是刮风下雨,监测站每天都有工作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孙晶岩说。

一张办公桌、一部台式机、一部电话、一台打印机、十几面数据监控屏幕、一摞摞文件资料,还有一张平板床,这就是该站值班室的工作“配置”。“在台站工作10年了,早就习惯了值班。”工作人员张文蕾说,日常值班主要负责测震速报,如果有情况就要第一时间把数据发送出去,就算是深夜或凌晨,不管多累多困,只要系统警报一响,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立即行动。

孙晶岩是有着20多年地震监测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兵”。他说,耐得住寂寞是在台站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台站就是‘家’,确保不离人”。

近年来,台站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速推进,一批在线监测设备广泛应用。“现在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设有125个预警监测站、22个地球物理站,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无人站点,但是站点的建设、仪器的安装及运维、装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都在我们身上。”该站副站长刘学领说,这些站点巡检一趟下来,一般要耗时数周。

“最怕的还是恶劣天气。”刘学领回忆,在刚刚过去的冬天,辖区内有一个站点的电线杆设施倒塌,夜晚9点多,几个同事顶风冒雪,在零下10多度的野外,爬上电线杆、走过冰面,来回抢修。“修好已经是半夜,大家腿都冻僵,半天才缓过劲来。”

运维工作很辛苦,但台站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喊“苦”。“夏天,天气炎热、恶劣天气多,设备故障率比较高。有些站点偏远荒凉,要穿过1米多高的杂草灌木丛才能到达,走一趟身上会被划出口子;有些站点不通路,扛着几十斤的设备一走就是几公里。”该站监测运维室负责人冯克存说,比起身上的责任,这些都不算什么。

滨海地震监测中心站还承担着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基地内设有构造地震模拟演示器、解析地震模型和家庭防震避震综合演练系统等展览模块,通过“请进来”基地参观和“走出去”进社区、学校、企业举办科普讲座,每年能够惠及群众8000多人次,有效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我们不仅要做好群众的‘守夜人’,还要做防震减灾的‘宣传员’,切实守护群众平安。”孙晶岩说。